top of page

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物理特性全面解析

  • peiwoonlim
  • 8月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8月6日


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物理分別


隨著實驗室培育鑽石(Lab-grown diamond)在市場上的接受度日益提升,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心:「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除了來源不同,物理特性是否也相同?」


外觀上,這兩種鑽石經常無法以肉眼區分,但若從結構、光學表現、熱學性能等方面深入觀察,就能更精確地理解它們的科學本質。本篇文章將專注於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在物理層面的比較,協助你在知識層次上建立明確認識。


文章目錄:


 

鑽石的晶體結構圖


一、碳結構



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在化學組成上完全一致,皆由碳元素組成並以 sp³ 混成軌域排列,形成堅固的四面體晶格結構。這種排列是造成鑽石極高硬度、穩定性與光學特性的根本原因。

天然鑽石經由地底高溫高壓環境下歷經數億年形成,而培育鑽石則透過高壓高溫(HPHT)或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在實驗室內重建相同的物理條件,讓碳原子以相同方式結晶。這表示從分子到晶體層級,兩者在化學與結構層面幾乎無法區分。


鑽石內含物


二、原子排列



無論來源為自然還是實驗室,兩種鑽石的原子排列模式完全相同。同樣具備規律的三維晶格,這種排列方式讓鑽石成為已知最堅硬的物質。


HPHT 與 CVD 這兩大培育技術,成功模擬了天然鑽石在地幔深處的形成條件。無論哪種方法,其產出的培育鑽石都符合國際標準與實驗室認證,在 X 射線繞射分析下呈現與天然鑽石一致的結構特徵。



鑽石顏色成因


三、成色與內含物



在內含物與成色控制方面,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存在明顯差異


🔍 內含物差異

天然鑽石在成長過程中,常夾帶周遭環境中的礦物雜質、氣泡或其他結晶體,這些內含物是天然鑽石的獨特「指紋」,也常被用來判定其產地與真偽。


相對地,培育鑽石的生長環境經過嚴格控制,雖仍可能出現微小金屬殘留(特別是在 HPHT 製程中)或氣體泡,但整體來說,內含物較少,且排列更規律,在淨度等級上更容易達到高標準。




🎨 顏色差異

天然鑽的顏色多半由微量元素造成,如氮會導致黃調、硼會使鑽呈現藍色。這些元素不可控,造成天然彩鑽的稀有與獨特性。


培育鑽則可透過添加特定元素、控制溫度與壓力,精確打造想要的顏色,如粉紅、藍、黃色等,使培育鑽在色彩客製化方面具有更高彈性。若果您希望購入與天然鑽石幾乎無異的培育鑽石,可以選擇高階品質的培育鑽石,這樣可以確保鑽石的內含物肉眼無法看見,因而無法看出差異。


若您希望選購與天然鑽石外觀幾乎無異的培育鑽石,建議選擇高階品質等級。 此等級的鑽石在肉眼下幾乎無法看見內含物,並具備完全無色的外觀(對應 D 色等級),在色澤與潔淨度上皆與頂級天然鑽石相近,難以從外觀上分辨差異。


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物理特性對比


四、光學與熱學性能



在光學折射、色散與導熱性等關鍵物理特性上,培育鑽石幾乎與天然鑽石無異


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兩者折射率皆為約 2.42,這使得光線進入鑽石後會產生強烈折射,創造出閃爍動人的「火光」效果。培育鑽石在這方面能與天然鑽石達成相同的亮度與璀璨度。


色散(Dispersion)

色散值約為 0.044,代表鑽石能有效將白光分解為七彩光譜,即常見的「火彩」。這項光學性質不因來源不同而改變,兩者皆具備優異的光譜分離能力。


導熱性(Thermal Conductivity)

導熱率同樣維持在 2200–2500 W/mK,是天然物質中數一數二的熱傳導體。這也是為何無論天然或培育鑽,都能通過導熱筆檢測的原因。


密度(Density)

無論產自地底或實驗室,鑽石的密度皆維持在約 3.52 g/cm³。密度代表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比例,密度相同也表示培育鑽的內部結構與原子排列精準模仿了天然環境下形成的晶體,這是其被認定為真正鑽石的重要科學依據。


莫氏硬度(Mohs Hardness)

鑽石的莫氏硬度為最高等級的 10,為所有天然礦物中最堅硬者。這代表不論是天然還是培育鑽石,都具有極高的抗刮性與耐用性,非常適合用於日常配戴或長期保存。這也是鑽石在珠寶設計上被長期選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結表: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物理特性比較

特性

天然鑽石

培育鑽石

是否相同

化學組成

碳 (C)

碳 (C)

✅ 相同

晶體結構

四面體 sp³ 晶格

四面體 sp³ 晶格

✅ 相同

內含物

多樣、隨機

控制性較強

❌ 不同

顏色形成

天然微量元素

可控元素添加

❌ 不同

折射率

約 2.42

約 2.42

✅ 相同

色散

約 0.044

約 0.044

✅ 相同

導熱性

2200–2500 W/mK

2200–2500 W/mK

✅ 相同

密度

約 3.52 g/cm³

約 3.52 g/cm³

✅ 相同

莫氏硬度

10

10

✅ 相同


從以上比較可以明確得出結論: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在所有核心物理特性上幾乎完全一致。從組成、結構、硬度到導熱與光學反應,兩者都展現出高度雷同的行為與性能。


唯一顯著差異來自於顏色與內含物的來源與變化—天然鑽石擁有自然形成的隨機性與稀有紋理,而培育鑽則展現可控性與一致性,這兩者各具特色。



天然鑽石vs培育鑽石




五、常見問題FAQ


Q1:培育鑽石是假的鑽石嗎?

A:不是。培育鑽石在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光學與物理特性上與天然鑽石完全一致,因此是貨真價實的鑽石。唯一的不同是形成環境,一個來自地球深處,一個則誕生於實驗室。



Q2:培育鑽的耐用度如何?

A:與天然鑽石相同,培育鑽也擁有莫氏硬度10,屬於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之一。這代表它同樣抗刮耐磨,非常適合日常配戴,不會因為是實驗室生成就比較脆弱。



Q3:培育鑽有轉售價值嗎?

A:相較於天然鑽,培育鑽的轉售價值目前仍較低,因供應穩定且價格透明。但若以佩戴美觀為主,培育鑽仍是高CP值選擇。



Q4:天然鑽比較有保值性嗎?

A:是的。天然鑽的稀有性、歷史性及市場需求,使其仍具備較強的保值能力,尤其在高品質、名牌或投資等層級表現更為明顯。不過這也視乎鑽石條件與市場變化而定。



透過本篇文章,你已全面了解「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在物理結構與性能層面的實質差異。若你正在為選擇鑽石而猶豫,不妨將此專業知識作為判斷依據。


✅ 想了解更多關於培育鑽石的物理結構與光學表現?


👉 立即瀏覽 RAGAZZA 鑽石系列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顆。

bottom of page